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教育焦虑”正使大城市孩子的成长丧失优势?

李梓新 菁kids上海 2019-05-19


文|李梓新   图|Chalis

 


在春节,我关心了两位高中生外甥女的学习情况。她们都读潮州最好的高中,一个读的是最好的班级,叫做志博班,这个班是用来冲击名校的,另一个读的是普通班级,在班里排名也不错。

 

我的两个姐姐对她们孩子的学习都不太焦虑。原因是潮州最好的中学,基本都顺应民心采取了扩招。


我们以前一个年级只有6个班,现在是20个班。那样,只要在一所不错的小学里面读的还可以,考入本市最好的一两所中学不会太难,虽然前100名会有奖学金,而后面的人可能要交多一些的学费。


但是家长们觉得孩子能进当地数一数二的中学,就已经不太焦虑了。

 

大学也相应地进行了扩招,而且广东是一个高等教育资源还算丰富的地方,从名牌到一般本科到各类专科都有。以外甥女所读的高中的成绩统计,95%最后都能考到二本以上。


很多潮州家长就觉得,这已经很好了,反正读完书,有一份工可以做,人生就是这样了。

 

而对于一批真正拔尖的尖子,他们能考上京沪的名牌学校,在潮州以往都靠自己争气,学校从没组织更多的辅导和帮助,家长能帮到的恐怕也寥寥。


春节期间看到一则新闻,是我同届的一位女同学回到母校,收到校长的接见。这位当年考试经常提前交卷的女同学,后来考上了清华应用物理系。


大学的时候,我经常从人大过去清华找她,蹭清华较快的校园网聊天。


毕业后她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并留美工作,2012年回清华大学执教,2016年成为清华长聘教授,去年获得了“中国青年女科学奖”,并成为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”。

 

我记得她家,在潮州市郊一座乡镇里,家里都是普通的工农。

 

对比起北京、上海众多焦虑的家长,我回到家乡,看着自己的母校,看看身边的同学,忽然获得了一个可以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上升通道的角度。

 

在潮州这样的四五线城市,孩子们稍微努力一点,就能去到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读书,不管读的是什么学校,至少获得了在那座城市的体验和一个起点。


家长们也感到满意,有很多还想劝说孩子毕业后回到压力更小的家乡。

 

而在上海,这个有3000万人口,按道理机会和生活方式都更多的城市,家长笼罩着说不出的焦虑。


好像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读名校,进陆家嘴做金融,或者研究机器人,就会成为快递或者餐饮店员(在这里没有贬低体力劳动者的意思)。


上海的孩子本身已经在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,以后每个人的道路怎么走,似乎有更多元的方式,而不是一味培养孩子先做学霸吧?

 

笼罩的焦虑心态,使每个人都鸡血起来,这样那些不鸡血的家长和孩子,也会觉得在同伴竞争中处境艰难,或者慢慢被改变。


这就是一种互害的机制。

 

问题来了:小城市的孩子因为能到大城市读书而得到提升,我们将给上海的孩子未来怎样进一步的提升?我们今天所做的,对他们的未来是不是真正有帮助?

 

难道把他们送到美国欧洲、送到金字塔尖,不断阶层上升,才是唯一的目的?

 

首先,我不觉得按照小城市到大城市的逻辑,把孩子一味送到国外读书就是更大的提升,当然,开阔视野是要的,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道路,而且它牵涉到语言、文化、家庭等更复杂的因素。

 

其次,我们今天为了让孩子上一个“更好的学校”,所付出的,以及让孩子所付出的那么多精力、时间,是否能让他们学到未来有用的东西?

 

再次,作为家长,我们就那么容易或者心甘情愿被焦虑所绑架吗?以至于要去考类似“三笔四口”这些飘渺的据说和升学有点关系的额外考试?

 

我的观点在于,如果我们因为生活在上海而沾染上焦虑,让孩子做太多无用的应试,没有利用到上海更好的资源发展孩子,可能还不如那些小城市里焦虑感不太强的孩子,可以有一些闲暇时间发展自己。

 

回想我的高中时期,因为从来没有补课,没有晚自习,我有时间可以办文学社,读更多书。那种高三下午四点就放学的学校氛围,是让我感恩至今的。


春节时碰到高三班主任,教数学的饶老师,他即将退休。我打趣说他可以发挥余热教奥数,但他说,潮州没有奥数的氛围。

 

当然,小城市的孩子最缺的是视野,但现在,旅行越来越方便,互联网也打破地域。能得到一些引导的小城孩子,在这方面差距也不会太大。


我的外甥女们都去过北京、上海、香港,也会参加一些夏令营。我希望他们保持健康、活泼的心态,不要在学习上有太大的压力。

 

北上的家长们都在和一批强大无比的未来假想敌做斗争,但即使你把自己的孩子武装到牙齿,未来的社会,还是照样会有分层,不可能人人都站在金字塔尖,要是那样,塔尖又变成塔基了。

 

或许你会说我故作潇洒,但我确实没有很鸡血地去培养自己的孩子。他今年读初一,没有上任何一门和课内有关系的兴趣班。


他在课外创作的东西,无论是写歌还是拍短片,都更令我激动。而对待学习,我的态度是,要自己琢磨方法去学,既然花那么多时间在学校,就要好好研究,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金钱。


外界逼迫,终究是没有用的。

 

-End-


 李梓新 

非虚构写作平台“三明治”创始人,儿童教育机构“故事星球StoryLand”联合创始人。曾任《外滩画报》主笔,采访过多国大选和名人政要。家有两孩,最近致力于中产育儿现象研究。

推荐阅读

点击标题查看

「2018菁上海国际教育暨学校博览会」 确认参展学校名单!


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成了择校专家


西华学校家长志愿者:让家长们在多元社区建立新友谊


如果孩子只能和你共享一个特质,你会选择什么?


上海17个国际、双语学校校园开放活动!



2018年4月21日,国际、双语学校和幼儿园将齐聚2018年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,扫描下图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,来现场与学校当面交流。

菁kids上海

www.jingkids.com

国际教育|家庭生活|社区活动


更多菁彩内容

请点击阅读原文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